本文目录
算命先生说的话可信吗算卦先生经常说的几句话是什么多尔衮问大清国运,算命先生说了一句什么话算命是通俗说法,其实应该是叫数术,应该叫数术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根本不存在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问题!占卜之术自古传承已久,流派繁杂,方式各异,太乙,奇门,六壬,梅花,四命,紫微,金钱,鸟占,风觉,文王卦,马前课,以及广为民间流传的各种杂占等等等等。。。。。。哪种学好不需要多少年的寒暑之功?我国古代先哲们集大智慧将宇宙无比繁复的道理进行精简进行归纳,然后将这些现象背后最本质的东西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等符号来进行代表。这些符号所代表的象意非常广泛,例如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符号,并不是指金属,木头,液体,火,土地这么简单。简单的来说一切性质坚硬的皆可为金;一切表现为生长,成长的都可为木;一切体现为流动,周而不息的现象都可称水;如此种种,在于人事的应用时,根据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将这些符号反向拓展,以求发现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民间的请仙算命不算,那实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真有鬼神吧。。。。。)。所以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这些规律不会因为你来改变。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本尽在于道教。而道教的思想是什么呢?我们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核心无非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是围绕着自然的道理来运作和发展的。所以不要轻易的就去否定这些东西。一般是按生辰八字的,属于先天性的,还有按推盘布局报数的算法,像梅花易数等。当然还有别的像‘铁板神数’就不是以上两种,当然还有厉害的‘奇门遁甲’不过目前我还没听说身边的人会的,但劝你不要随便学‘奇门遁甲’有人说算命的,算以前的准,但算没发生过的就不准啦。其实不是的,有句话叫做‘信命不要任命’相信接触过易经和占卜的都知道的,因为发生的事不能改变,但没发生的事有很多变数的,虽然能预测出来但因为某些原因会改变,但也不是随便改变的,但是像街上的那些先生只能算娱乐而已【也有高手】命运是人生的轨迹,它与生俱来,沿着大致的方向发展,但在一定的范围,程度内,人生环境,人生方式,人生态度,会发生改变,由量变到质变,个别的还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识命者,能了解人生的大致趋向,正视未来的凶吉祸福从,而改善自我,使命运向好而更好的方向发展还有日本注重手相算命,而中国看手关键是看病手相和占卜是两码事.
算卦先生经常说的几句话,比如:先生不是等闲人,龙跃于渊屈可伸,只是水浅遭虾戏,一朝飞腾上青云。
此数生来格局奇,明经出任耀门楣,先三甲日幸乃吉,后甲三日乃昌。
环环财源如水,洋洋家计如春。片帆无恙,长江一夕遇春风。
命恨姻缘不到头,此生应有断弦忧,若能高山遇流水,好景佳人共白头。
披麻无情,一亲当倾;六害刑伤,骨肉分离,斯年难免孝孤忧,幸见二德解救,千愁万恨,一朝尽释。
束身修德,自无骞难之虞。幸有贤郎成鼎业,晚来享福度余年,寿及古稀。
燕子含泥春正长,经营费尽全无功,一朝春去风雨至,毁尽燕巢又成泥。
谋事成而又成败,不如守拙正为高。顺风江上满扬帆,未料江心有石滩。高谓轻舟易行,谁知车折其辐。
骨肉凋残可奈何,半是穷困半是孤。经书未有缘,鸡窗白首是穷年。
古人信奉天命,迷信谶纬,常常有一些预言流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载了一个关于秦国灭亡的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是北方的匈奴族,于是派蒙恬防备匈奴,然而秦国灭亡,却应在了他的儿子胡亥身上。
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亡高者黑衣”的预言,后来从小穿黑色僧衣,由尼姑抚养长大的杨坚,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隋朝也有“十八子做天子”的预言,隋炀帝为此灭了一个陇西李氏大族,然而,最后却是他的表亲李渊做了天子。
宋朝和明朝同样也有这方面的预言,到了清朝,也有一个预言广为流传,那就是“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这个预言的由来有一个传说。
传闻清军入关后不久,摄政王多尔衮一日夜间,微服外出,行至北京青龙桥,见一卦铺,门前高悬一幅对联,“能明古往今来事,善断痴男怨女情”,当时清军尚未完全统一中原,多尔衮见此卦铺,忽然想卜上一卦。
于是多尔衮信步进了卦铺,见一算命先生,便以路人的身份问道:“关外的军队开进来了,不知他们能不能坐天下?”“能坐天下。”算命先生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多尔衮又问道:“能坐多久?”算命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出了一句预言:“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
听到这个预言,多尔衮是又喜又惊,喜得是“得”,惊的是“失”,回府后,他立刻派人去抓算命先生,然而,当抓捕的人赶到时,早已人去铺空。
这个预言“得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很好理解,因为当时已发生,但下半句“失之于摄政王”,“失之与孤儿寡母”,却无人理解。
这个预言一经产生,便伴随着大清的建立与繁荣,在民间朝野广为流传,然而却一直无人能解,转眼就到了清朝末年。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也病危,临死前她命溥仪继承帝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于是三岁的溥仪登基,溥仪的父亲载沣便成了摄政王,然而此时的大清朝却已风雨飘摇,繁华不再!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想起那句预言,人们恍然大悟。
“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第一个摄政王是多尔衮,顺治帝福临即位时,年仅六岁,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揽朝政,1644年,他带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第二个摄政王即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
“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第一个孤儿寡母,即孝庄太后及其子顺治帝福临,第二个孤儿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统皇帝溥仪,溥仪退位时年仅五岁。
清朝的建立时,是摄政王和孤儿寡母,到清朝灭亡,又是摄政王和孤儿寡母,这是冥冥中注定,还是巧合?“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这个预言,可以说浓缩了清朝二百年多年的历史。